作者:马礼进
12月1日晚,院里组织我们集体看了一场当下很火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还给每人布置写观后感的任务。有人说观后感好难,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有人说观后感简单,网上一搜到处都是,粘贴复制打乱顺序,就是自己的文章。我也想粘贴复制了事,可细细想来,还是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原来世界大不同,于是便静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开始码字。
开篇难免会提到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冯小刚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我早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期待。期待不是因为题目中有博人眼球的词汇“潘金莲”,更不是剧中有万千宅男唏嘘的范爷,而是前些时日“冯导”和国民老公“思聪”在互联网上的互撕。一位爷说我的作品被万达排挤打压,一位爷说你的作品卖点不够,票房不好是市场的真实写照。这就导致这部作品从它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纷说不一,饱受争议。当我看到两位大咖在互联网上互撕时。我心里只是默念了一句:何不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这个世界大不同。
如果说“冯导”和“思聪”能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也许他们对此事就有不同态度。一个想让自己的作品大卖赚大钱,却因卖不动扯出了华谊和万达恩恩怨怨。一个闲淡公子替父报不平,长篇大论,刷存在感。人还是那波人,只是话题开了,不论片子如何,反正网上火了。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两人纷争的都不是世俗人我能看得懂的。
单论这部作品,其实网上各论不一。作品里面给我们展现的视角和信息量让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还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从电影一开始使用长时间的圆镜头,到后来镜头从圆到方,再由方到圆,又由圆到最后的宽镜头。单从这镜头的方圆转换,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就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一番心思。方圆镜头之间的切换也从侧面展现着李雪莲在告状与不告之间内心世界变化,也是故事情节起承转合节奏变化的的一个缩影。有人说李雪莲爱坚持,有人说她认死理;有人说她这是何必呢,为这么件破事花上十几年,破费一辈子青春不值;有人说这部片子反应的是李雪莲这一类人“公民意识”的觉醒;有人说影片用一个非典型的戏谑式的上访故事揭露了中国官场的运行机制……而我想说的是:换个角度去看世界,“缘”原来这个世界大不同。
从李雪连的角度来看,告状,喊冤成了她最大的生活动力。在别人眼里她是“潘金莲”,在官员眼里她是“小白菜”,在自己心中她是“窦娥”,而且还像“白娘子”一样坚持修炼。她认为自己冤,从始至终她都认为她的不幸是秦玉河的欺骗和各级官员的不信任造成的,没人相信她说的话是真话。然而片尾她和史县长的对话,道出她假离婚的真实原因是为了生二胎。她怨世人不信她,奈何她又何时以诚待世人?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一时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连续上访十几年,动力究竟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其他私心所在?诚然各级官员在处理她的案件时确有推脱搪塞,但也不免印证了王公道的那句台词:这事管法院什么事?就是因为十年前这案子判对了。说句心里话,因自己的一己私利弄得各级官员撤职,难免让李雪莲内心那份坚守的伪真相和执着显得苍白无力。而当秦玉河意外离开人世那一刻,李雪莲声嘶力竭的哀嚎是在蒙冤,还是因为自己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的崩塌绝望之极,不免让人唏嘘。片尾她和史县长的一番话,却不免让我觉得如果当初她换个角度看世界,如果没有为一己私利的谎言假离婚,没有为了争自己的一个谎言去告状上访,搭上十几年的青春;如果当时她能换一个角度看世界,让自己的心开阔些,也许假离婚就是缘来的安排,假戏真做也是一种缘,当她发现“缘”(原)来世界大不同,踏上自己的另一条路,又何来自己那一刻声嘶力竭的哭喊?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用一个非典型的戏谑式的上访故事揭露了中国官场的运行机制,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但是需要牢记的是这个故事当中的上访者并不是真的有冤情!其荒诞和戏谑的处理方式也冲淡了现实中上访故事的惨烈。
一部《我不是潘金莲》昭示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破天荒的挑开了这个大格局下的新常态。我们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粒沙,面对世事何不换个角度看世界,等到“缘”来时,原来世界真的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