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当你老了贫苦无依,该何以为继

2015-08-13 09:32
    浏览: 1601

作者:罗小敏  摄影:董婷婷

 帮扶对象房前外景.jpg



帮扶对象简陋的瓦房艰苦的生活条件.jpg

艰苦的生活条件



2015年8月10日

 

宣恩县长潭乡中间河村,四周山青水绿,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然而这里的人们大多过得较为艰难,六组的姚本支就是其中之一。我作为他的帮扶联系人,要对他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后续的帮扶工作做准备。今天,我们一组三人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第一次来到他家中。

老人今年72岁(他自述登记少了一岁,实则已有73周岁),离异,有一女远嫁浙江后便无音讯,多年来他一直过着独居生活。和周围村民相比,他的瓦房显得相当简陋,只有两间,面积也不足70平方,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14寸叫不出牌子的小电视。通过攀谈,我们了解到,他家中没有喂牛养猪,也没有值钱的生产工具,只有一条破旧的老舢舨船。他种了一亩地,收获的粮食仅能勉强糊口,身体好时可以靠打鱼换几个钱,买点猪肉、叶子烟、苞谷酒改善下生活。这几年由于风湿严重腿脚不便,打鱼的收入越来越少,今年还不到1000元,再加上政府的补助600元,他每年的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听他介绍,这几年政府不准整无事酒后,人情开支少了很多,但他身体的毛病随着年龄增长也越来越多,医疗费成了最大的负担,仅之前一次住院就花去2500元。老人的家在水库边,美丽的风景可尽收眼底,然而我们心情却轻松不起来,老人的收支不平衡,身体也每况愈下,身边又无亲人,他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当我们问他有啥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的困难时,老人表现出中国农民固有的善良与隐忍,回应道:“有啥希望哦,都活不了多久了”,话中透露出酸楚与无奈。在我们再三要求和鼓励下,老人捡起桌上抽剩的叶子烟吧嗒抽了几口,才挤出一句话,说道:“看能不能把整病的医药费解决一些”。

离开老人家,也许是出于传统礼数,也许是独居老人今日终于有人和他唠上两句,离开有些不舍,所以他一直送我们到路口并目送我们离开。我们之后又到过其他几户帮扶对象家中,相比之下,他们的光景要明显好于姚本支,虽然他们也因为疾病、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但至少还有亲人陪伴,还有儿孙绕膝,不像姚本支无人嘘寒问暖,连三病两疼都无人照应。回来的路上,夕阳西下,当我们经过姚本支的田边,老人正佝偻着身体,挥动着挖锄,打理着他那一亩赖以生存的土地。

离开中间河村,我们的车在十八弯的挂壁公路上盘旋,看着那山那水那人,激起了我无尽的思绪。这里不便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稀缺的资源以及突然而至的疾病都是贫穷的罪魁祸首,我们带去的物资对他们的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要改变这种境况不是送钱送物这么简单,需要的是一揽子的帮扶措施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而这条路还很长、很艰难,好在县里现在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只要这项工作落到实地,相信这里贫困落后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变。在农村,独居的贫困老人不在少数,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是空巢老人,还有的是子女不孝,他们没有家庭的依靠,没有子女的供养,一旦生病失去劳动能力就会面临严重的生计问题。今天的所见,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了婚姻存在的意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的农村,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才是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坚实基础。如果姚本支老人有一个陪伴左右的老伴,女儿能常回家看看,通过一家人互相扶持,也许就不会贫穷,抑或贫穷但也能看到希望。这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传统的伦理已悄然解构,家庭成员之间支持理解少了,利益冲突多了,打破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关系,导致离婚、抚养、赡养纠纷逐年增加,若干年后,当这些独居的人老了,如若再像姚本支一般贫苦无依,又将何以为继。

回到单位,城市里已是万家灯火,今天的扶贫也是我人生的一课。在这个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时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工作难做,抱怨得到太少,抱怨所有让自己不如意的地方。世界这么大,我们真的应当去看一看,除了看美丽的风景、绚丽的城市,还应当深入农村,去看一看贫困户家中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才能让我们心存感恩,因为和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