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一跃:从“茶叶”到“茶业”

2013-03-27 09:27
浏览: 796

   

椒园镇石马村的茶农在茶园里采摘明前茶(记者 宋文 摄)

记者 李以国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

在如今的宣恩,茶叶的魅力已经远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它更是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等数亿元计的产业一条龙,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一方百姓的增收致富绽放新绿之叶。

从传承百年文化的“茶叶”到助推全县经济发展的“茶业”,一部从一百多株茶树到近十六万亩的产业传奇,宣恩人从这巨大的一字跨越中尝到了甜头。

“鄂西宣恩有贡茶,茶叶之宝甲天下;当年捧茶献天子,‘皇恩宠锡’传佳话。如今茶香飘四海,色香味浓谁不夸;远方的朋友亲爱的客,请喝一杯宣恩茶。”在宣恩与“伍家台贡茶”三百多年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了由“茶叶”到“茶业”的惊人一跃。

花艳承春露,茶香凭东风。我县县委、政府把茶叶产业定位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将发展壮大茶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按照“建大茶基地、推广茶科技、做强茶产业、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增加茶收入”的思路和“南果北茶高山药”的特色兴县战略,整合品牌,集中力量,选定了湖北省十大名茶——“伍家台贡茶”品牌在全县推广,奋力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并初步形成茶叶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截止2012年底,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15.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5万亩,采摘茶园10.6万亩,总产量9200万吨,总产值4.4亿元。

以基地拓展规模。我县以建成“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坚持按国家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建设茶园。突出抓生态循环,抓农残控制,抓有机培训,抓载体培植,力争实现“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基本要求。2012年底,全县共有8家企业9个产品获得国内及欧盟有机认证,认证面积达14673.2亩,国家农业部授牌该县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有机茶生产第一县。

以龙头带动产业。我县在被列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及湖北省首个茶叶出口示范基地落户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推动下,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实现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137家。

以科技提高效益。为不断提高茶叶品质,我县县委、县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强化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该县在原有“伍家台贡茶”系列标准基础上,聘请中国农科院、省农业厅、华中农业大学、省果茶所等科研院所5名专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伍家台贡茶”系列标准(《伍家台贡茶生产技术规程》和《伍家台贡茶》)。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伍家台贡茶”质量监督及品牌保护维护“伍家台贡茶”品牌的市场声誉。

质量是前提,品牌则是实现最大附加值、促进产业永续发展的动力。在由“茶叶”到“茶业”的发展中,我县坚持走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伍家台贡茶”。自2010年开始,该县采取统一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统一使用“伍家台贡茶”商标、统一茶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统一茶文化宣传推介等形式整合“伍家台贡茶”品牌,按照特色鲜明,融地方性、知识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要求,突出“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公共标志、有机、生态、天然含硒等特点。

根据我县2013-201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该县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15000吨,综合产值15亿元,茶区茶农收入达到7亿元,人均收入4000元,实现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佳茗溢馨香。”由小绿叶长成大产业,“伍家台贡茶”,不仅装扮了宣恩的山山水水,更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了农民奔小康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