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艳芹
“宣恩近十年来各方面发展变化大,城市建设好了,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近日,记者在走访外地人看宣恩的发展变化时,补鞋匠张师傅这样说道。
张师傅,今年46岁,重庆忠县人,1985年来到宣恩。说起宣恩,他略带羞涩的表情说,“那时只有十七八岁,想种地老家没多少田土,学了补鞋这门手艺,人在年轻时候都脸皮薄,在当地补鞋怕被人认出来,就这样来到了宣恩,没曾想这一来就是近30年。”
来宣恩后,张师傅便一直做补鞋生意。“那时候的人,经济条件都不好,很多人的鞋子都是破了补下再穿,我的生意也就好,一天可以赚5块钱左右。当时一个木匠师傅的工钱才1块5。”张师傅满是自豪地说。
儿时,在宣恩的大街小巷补鞋师傅随处可见,他们还时常伴着吆喝声走街串巷,成了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宣恩也乘着改革的春风积极谋发展、抓建设、谱新篇。到21世纪初,张师傅便明显感觉生意大不如前,如今补鞋生意更是冷清。他稍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交通方便,出门都是大车小车,哪要走多少路,而且穿得鞋子也是样式、质量越来越好,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像你们这代人,哪个的鞋子坏了还去修补。社会进步了,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做我们这行生意就快没饭吃了。这样也好,我年纪也大了,小孩也不愿意做这行,再过几年我也可以安安心心地退休了。”
告别张师傅,记者来到在县城贡水路张女士的店铺。2005年,她跟随丈夫从天门来到宣恩做生意,并把一双儿女带了过来,如今儿女长大,他们也已在宣恩买房定居。
谈起宣恩的变化,张女士连声称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一栋栋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是最明显的变化。初来宣恩,像她老家的高楼大厦宣恩几乎难觅踪迹,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贡水花园、华鑫广场、四季天城、鑫源大酒店这些高而耸立的建筑相继而起,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街也在璀璨的贡水河边错落有致。同时,县委县政府规划的城镇河道治理、道路黑色化、城镇绿化亮化等工程也相继完工,过去“出门不是泥巴就是灰、夏天蚊子满天飞”的现状也逐步改善,让生活在宣恩城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农村,像卸甲坝、谭家坝、水田坝、埃山村等一批批具有土苗民族文化的特色民居相继建成,让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幸福感逐日增强。
“过去我们从武汉打货要两天,现在当天就能回来,而且出门就有出租车、公交车,刚来县城到处都是一些麻木车(三轮摩托),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改变,现在路整好了,交通也便利多了。”张女士的丈夫这样说道。近年来,宣恩的道路建设如火如荼,按照发展规划,城市道路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农村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宣恩的白柚、伍家台贡茶、覃家坪贡米等特色产业也是享誉国内外。
记者还走访了从重庆来宣恩卖卤菜7年的蔡师傅,她说,“我们做菜生意,别的也没有怎么关注,城市交通、治安、绿化、住房等条件确实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人们吃菜的口味要求都高了很多”。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全力打造“魅力宣恩”。 在特色产业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建设、旅游开发、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快较好地发展,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树立了宣恩良好的对外形象。在宣恩生活的外地人正经历和见证着宣恩的变迁和发展,他们是建设宣恩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支持者。每到采访结束时,他们都告诉记者,希望在宣恩的外地人能有更好地发展,也祝愿宣恩早日建成“魅力新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