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她成为了上访的李雪莲

2016-12-09 16:40
浏览: 1854

作者:阳静

荒诞戏里说现实,笑谈人生辛酸事,都说《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一部荒诞的喜剧片。故事的开头,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和她的丈夫为了县城的房子假离婚,结果丈夫转头就跟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她说这次离婚是假的,告到县法院。当然她败诉了,她觉得法院法官判决不对,就去找法院院长,院长说让她上诉或者找检察院,她又去找县长,县长不肯管,从后门跑了。于是她又去找市长,在门口举着牌子喊冤,市长还是不管,并且还以“喝茶”的名义将其拘留了,本来从拘留所出来,她也确实打算不告状了,但是这时李雪莲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为了要告诉大家:我不是潘金莲,把心一横,上北京去告状,拦下首长的小车。首长在人代会上发了飚,于是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都丢了官。但是离婚这件事和前夫污蔑她是潘金莲这件事,还是没解决,她心里堵得慌,所以她就养成了十几年来,每逢开人代会都上北京上访的习惯。

其实整个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假离婚去打官司。原本是双方协议假离婚,结果老公反悔成了真离婚,李雪莲不忿前夫再婚,打官司告前夫假离婚,结果败诉了。要说法院判决她败诉是正确的,毕竟不论离婚的真假,双方协议离婚时都是自愿的,除了夫妻二人的口头协议,没有其他人证物证能够证明当时离婚是假的,所以法官王公道依法作出的判决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的判决有任何的错误,十几年前他也应当丢了公职,也就没有后来的法院院长王公道。李雪莲输掉了官司,满心的委屈,去找法院院长告状,院长身边的“醉酒”小哥让她去上诉或者找检察院去解决,从他给李雪莲指的路来看,对于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上诉,如果认为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有徇私枉法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反映,由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程序上确实没有错误,但是法院院长就真的没有错误吗?答案是他也有错,错在一个态度上,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接待一个心理愤愤不平的当事人,他采取的是敷衍的态度,以致于李雪莲心中的怨气未消反被激发,后来又去向县长、市长告状,其结果是县长躲着她,市长派人带走她,被下面拍错马屁,变成了抓她去派出所“喝茶”。试想如果当时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不是这种推、躲的态度,不是互相踢皮球,李雪莲的事件也不会从一件小事变成了复杂的大事件,以致于十几年后,他们的下任们再去解决这件事情时会变得如此的棘手,其实我认为后任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解决问题的态度是可取的,没有像前任一样推、躲,可是这时候的李雪莲经过了十几年的上访,她已经不信任任何官员,同样的各级官员也不相信她突然说不上访了,在一次市长和李雪莲的谈话中,因为李雪莲的一句:“听了牛的话,不上访了”。再次激化了矛盾。如果说前任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是错在了态度上,那么后任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则是错在了缺乏信任上。

李雪莲的上访事件在外人看来,也就是一个离婚官司所引起的,但是她心中真正忿忿不平的其实是失败的感情和胎死腹中的孩子。李雪莲可以说是遇人不淑,前夫秦玉河违背协议,并当众侮辱说:“我看你是潘金莲”。为了这句话她愤怒不已,纠结半生。后遇到暗恋她20多年的初中同学赵大头,也非良人,目的不纯,以让她不去北京告状做交易。影片里有一句话:人是愿意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和仇人在一起?遇到的都是虚情假意,她走向了绝望,感情完全破灭,只能走向告状之路。与前夫协议离婚时,其实李雪莲已经怀孕,后前夫违背承诺,李雪莲气到孩子流产,为了给孩子出这口恶气,她选择了走向告状之路。可是对于她所经历的这些,各级官员又有谁真正去了解过呢,可能真的就像电影里说的,大家想的都不是真正解决百姓的问题,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没有真正走近百姓的心里去,又如何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她本可以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地开始新的生活,却最终年华老去、生意破败,有人会说,这是她自己为了讨一个说法,在“一棵树上”吊了大半辈子,与人无尤。可是,是谁让她成为了上访的李雪莲?如果一开始我们的官员就能够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那么还会有李雪莲的上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