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路

2017-11-01 17:24

本网讯(通讯员 秦宸烨“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这是《风雨哈佛路》里给我感触最深的几句台词。电影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女主人公来自贫民窟,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更是精神分裂,眼睛失明。后来母亲因吸毒染上艾滋病,父亲酗酒进了收容所,外公视她为垃圾不肯收留,七八岁的她只好流浪街头,住过收容所,睡在地铁站里,整天在街上晃悠,断断续续地上学,受同学的欺压与白眼,偶尔去看望母亲,希望得到正常家庭那样的温暖。

在她十五岁那年,母亲最终离她而去。在没有仪式的葬礼上,慈善机构雇佣的挖机工人准备将棺木下葬,她跳上棺木,静静躺在棺木上与她的母亲做最后的诀别。她躺在棺木上回忆过去惨淡生活里的幸福时光,心里默默对母亲诉说: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世界是虚无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你住在我心里,可是我却没有容身之地!母亲去世后她明白了:她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于是她毅然决然的选择去读书,接着她用真诚获得了中学考试机会,跑到收容所找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忙,父亲作为她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时,她看着父亲说:我爱你。父亲却冷漠的回答:别爱我,那是在浪费精力。

父亲离开后,从此便是她一个人生存奋斗的日子。她边打工边学习,决心用两年时间完成四年的学业,老师告诉她: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她回答说:不,这才是活着。最后她终于做到了,因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获得免费去名校参观的机会,后来她决心考哈佛,结果她又做到了,并且获得了1996年纽约时报的每年12000元的奖学金。在获奖典礼上记者问她有如此成就是怎么做到的?她回答:我为什么做不到?我父母教会我可能。有人问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母亲?她真诚的说: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一直爱着她,尽管有的时候连她自己都忘记了,但是我一直都爱着她。她并不是不想成为一个好母亲,只是无力给予。有人问她如果有可能你将做什么改变?她流着泪说: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

让人震撼的是,这个真实存在的主人公,拥有一对非常不称职的父母,却自始至终都在感恩而非抱怨;当所有的人都说不可能,她却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悲惨的成长经历,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反观我们身边有很多抱怨自己原生态家庭的不如意,怨恨父母不能给予自己更多财富和资源,讨厌世道不公的人,他们生活在憎恶当中,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感恩那些本来已经尽心尽力的父母,也不曾尽心尽力做自己命运的掌舵人。

一个高贵的人格,明明了解人性的黑暗,但是仍然用善良作为做人的标准;明明受过伤害,却不以同样的方式憎恨他人;明明尝遍了世间的冷漠,却仍然用阳光的心态做命运的主宰者。在生活的荆棘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