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三
记者 舒鸿妍
贡水河穿宣恩县城而过,贡水文化长廊就在贡水河县城段的两岸。
矗立河边的文化浮雕墙、充满民族韵味的钟楼、不停奔跑的音乐跑泉、八百米民族风情街……让人心生向往。
铛!铛!铛!几声清脆悦耳的钟声越过宣恩小城的上空,似交响曲一样嘹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从苗族钟楼传出的钟声。2009年,宣恩县为了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弘扬苗族文化,投资264万元,在县城中央建起了一座彰显苗族特色的标志性工程——苗族钟楼。
苗族钟楼位于贡水北岸,县城中央,正在打造的“贡水民族风情走廊”中端。占地面积3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高30余米,为7层塔式重楼,梯次构檐,四角翘立,雄伟壮观。钟楼以苗族文化习俗构筑,以仿古铜钟敲击而鸣,有“晨钟暮鼓”之韵味,承载着苗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宣恩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宣恩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钟楼的钟声仿佛带我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年代。浮雕墙上巴曼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仿若再现;为祭祀土家族英雄覃土王,人们杀牛做饭,到摆手堂或土王祠举行祭奠仪式,全村聚餐的画面栩栩如生;为了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土家族人比汉族提前一天团年,团年时不准添客,以防走漏消息的过赶年习俗,流传至今。牛王节、过社、晒龙袍、月半节和宣恩耍耍、薅草锣鼓、猴儿鼓以及八宝铜铃舞等具有土(家)、苗、侗族风情的节日和歌舞的40余幅画面都承载着各自的历史与特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浮雕墙上,让人们在游玩之时,享受学习之乐。
在没有下雪,没有出太阳,没有风,也没有云的时候,八百米民族风情街倒映在贡水河中,一动不动,仿佛被冻结一般。
不知道是世界本宁静还是这个山中小城让人的心变得格外宁静,看着带有民族韵味的长廊,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个穿着丝绸旗袍的女人,大朵艳丽的莲花印在后背上,撑了一纸油纸伞,行在白墙灰瓦的街道上,不时地出入销售贡茶、贡米、贡果的店铺。那繁荣昌盛的画面,让人常常梦回大唐盛世。
或许,这条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会载着宣恩经济腾飞的翅膀,让这里的“领跑者”成为真正的画家,实现“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好蓝图。
随着音乐跑泉的“起跑”,贡水之滨旅游景区因此被“点”亮,宣恩民俗风情游也被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个总投资额1200万元,全长350米、宽40米、主喷高70米的音乐跑泉,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内陆河音乐跑泉,设计有水幕电影放映等功能。它以土(家)苗民族音乐为主旋律,以民族特色为跑泉造型的主要元素,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组成部分。随着或舒缓或高亢的民族音乐,音乐跑泉在贡水河中此起彼伏、乐此不疲地做着“七姊妹山”“光芒灿烂”“万向归心”“彩虹飞度”“龙行天下”“踏歌起舞”“鹏程万里”等各种“动作”;水幕电影上土(家)苗汉子那粗犷的舞蹈、土(家)苗妹子那似水的柔情,在那一张喷起的水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蓦然发现,跑泉周围的那片地也充满了民族意味。在贡水河上,有一座全木质结构的仿古风雨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象征“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几年前建成投入使用后,成为宣恩民族风情走廊建设的亮点,也是起点;河两岸的河堤护栏,皆雕刻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不断建设、不断完善,贡水河畔将会成为一个浓缩的民族风情园。
贡水河是宣恩人民的母亲河,在她“身上”,横跨了拱桥、悬索桥、风雨桥等不同种类的7座桥,这7座桥连接了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连接了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承载着将来南来北往游客的“红娘”重担。
小城虽小,但在我脑海中有关“贡水之滨”的场景就像舞台一样,我在布景中奔跑、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