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永跟党走(民情日记)

--------进结对帮扶村 谋未来发展路

2016-06-07 17:09
浏览: 4228

根据州委、县委安排,全体在职党员要集中利用3天左右的时间,走访革命前辈和先进典型、走访父母师长和亲朋故友、走访致富带头人和贫困农户,参加民情民意座谈会或列席村(社区)支部组织生活会,回到机关后,参加支部交流会。我院于5月16日启动了“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全体党员返乡寻访,回顾入党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DSC_2662.JPG

美好和谐新农村

5月19日,清晨的雨滴,晶莹剔透,像断了线的珍珠,密密麻麻叮叮当当地敲打着车窗,树木花草被雨水冲刷得绿意盎然,大山里静谧而又清新的空气带着丝丝湿气。我和院里的8名党员干警来到我们结对帮扶的万岭山村开展走访活动,这8名干警都属于县外籍党员,比如家在河南信阳的小闫、家在湖南邵阳的小颜、家在荆州的小杨,最远的是我们法警队的老刘,他老家在新疆阿克苏市。当得知要在全院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后,他们就主动申请要来我们单位的扶贫点开展活动,我深受感动,决定和他们一起去万岭山村,重温入党历程,重拾儿时记忆,不忘初心。

万岭山村位于长潭河侗族乡,距集镇10公里,距县城43公里,全村面积1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共230户812人,耕地面积1856亩。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等因素导致该村贫困户较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6户249人。2015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由我们法院来牵头帮扶该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院组建了扶贫工作专班,完成了入户走访、精准核查、制定帮扶措施等具体工作,并在这里派驻了第一书记,我和协管精准扶贫工作的老段在这里也来过很多次了,对我结对帮扶的9户贫困户也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目前正在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帮扶工作。随行的干警大都是第一次来这里,由于宣恩到长潭河的路还在硬化过程中,所以一路较为颠簸,但是大家都被车窗外的美景所吸引,只见蜿蜒的河流忽隐忽现,绿树葱郁,不知名的野花在山腰开的那么鲜艳,一路风景如画,伴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并不觉乏味。

    进入万岭山地界后,公路仍然是沥青路,只是不是很宽,公路边时而略过的一座座小平房告诉我们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放眼望去,茶园里到处是新绿点缀的美景,微风拂过,仿佛闻见了茶的清香。不经感慨,现在的农村随处可以感受到天蓝、地绿、村美的生态文明美景

DSC_2716.JPG

共聚一堂谋发展

我们首先是到的村委会,来之前我已经和村支书、派驻的第一书记联系好了,我们刚到没多久,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何、22年党龄的老龙和几名村民陆续也来到了村委会。

大约11点,村书记组织召开了支部组织生活会,我们也列席参加了会议,一起学习了《党章》、《准则》和《条例》、州委王海涛书记在全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和在参加州委办公室机关党委第一支部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等内容,最后,全体党员同志面对党旗,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宣誓的场景及誓词,让我想起了我入党的情形,那个令人留恋的年代里,虽然收入微薄,但大家仍在勤奋的工作着,和谐的邻里关系处处充满着爱意,那时的我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就是加入共产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递交入党志愿书到接受党组织考察,到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一幕幕都让我铭刻在心、终身难忘。一路走来,不变的是信仰,是我一直前行的力量。对党无限忠诚的信仰,使我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用淡泊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洗礼。如今,当我再次面对党旗,肃穆而庄严地向党宣誓,在心中自然而然涌动着一股暖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而自豪,为国家不断取得的进步而欢呼,我不断告诫自己,要时刻把党的宗旨铭记于心,不忘初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党的事业中去。

    随后我们和4名老党员、村主职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目前该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争取早日脱贫建言献策。“我们村目前新发展了茶园100多亩,总面积一起有将近800亩了,但是还没有茶厂,制约了茶叶的发展”、“我们村主要是依靠产业脱贫,但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要跟上才行,公路硬化是个问题”、“有几个小组的水池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蓄水了,希望能够想法解决下”...。对于这些问题和建议,我都一一作了详细记录,能够现场解决的都对村书记提出工作建议进行了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我回到单位后,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协调,争取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尽力尽快解决。座谈会上,同来的干警们,也纷纷发言,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出谋划策。通过座谈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老党员、老革命学习的机会,也真正了解了帮扶村农民兄弟的所思、所忧、所盼,便于进一步立足本职工作,更好地办力所能及的实事。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入户走访听民声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决定分组走访部分结对帮扶户,我在村计生专干覃主任的带领下走访了6户帮扶户,覃章迟、汪慈华、覃遵胜、李翠双、覃冬枝、郭柏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慈华家。她家离村委会不远,是一栋比较破旧的木房子,院坝是半边泥巴半边水泥,我们去的时候,堂屋的大门是开着的,堂屋中摆放着两张不算大的方桌,桌子和板壁可能是因为以前漏雨打湿过,已经开始泛霉。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我以为没人在家,覃主任告诉我,她应该在屋里睡觉,因为精神有点问题,天天都是在屋里睡觉。随即,覃主任又大声喊了几声,但依然无人应答,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的30多岁的妇女出现在我的视线,我们走进她家,映入眼帘的是几样破旧的老式家具,还是那种最原始的泥巴地,一个破旧的土灶台上放着两个塑料盆,放眼望去,真的是“家徒四壁”。她并不大愿意说话,从覃主任那里得知她家共有3口人,丈夫在外面打零工,还有个小孩在上学,她因病一直在家呆着,她家特别贫困,属于社会兜底保障。

离开汪慈华家后,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她家的生活状况让我心酸,我对覃主任说,要继续关注她家,确保惠农政策用活用足,帮助她家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尽快好起来,“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还会来看望她的小孩。

DSC_3150.JPG

我们的根在农村,我们的稳定在农业,我们的感情在农民,如何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但我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抱着“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决心,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郑向东